概況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位于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由大小13667多個島嶼組成,是世界著名的群島之國。面積190.46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35000千米。
13-14世紀在爪哇形成強大帝國。16 世紀末,荷蘭殖民者侵入。1942 年被日本占領。1945年獨立,1950 年8月成立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63年收復了被荷蘭侵占的西伊里安。1950 年4月13日同我國建交。
居民
大部分為印度尼西亞人,有爪哇(50%)、巽他(14%)、馬都拉、米囊加保、馬達、馬來、亞齊等100多個民族,還有中國血統印度尼西亞籍人和不少華僑等。全國人口的65%居住在爪哇島上。絕大部分居民信伊斯蘭教。講印度尼西亞語。
自然環境
全境島嶼分布比較分散,領域范圍南北寬1900千米、東西延伸5000千米,由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伊里安島西部等組成。各島多山,僅沿海有平原。除加里曼丹島外,各島幾乎都有活火山,著名的喀拉喀托火山位于巽他海峽中,海拔813米。大巽他群島中的爪哇島北部是平原,土壤肥沃;南部是熔巖高原和山地,火山群島之間有寬廣的山間盆地,分布著許多茶園、橡膠園和金雞納樹園。爪哇島及其延伸的馬都拉島歷史上為國家重心所在,稱為內島或內省,其余各島通稱為外島和外省。全境多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溫度高、降雨多、風力小、濕度大的特征。年平均氣溫攝氏25-2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于季風影響,有多雨季節和少雨季節之分。
自然資源
礦物資源豐富。石油和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鈾、鎳、錳、銅、鉻、鋁土礦儲量也很豐富。石油主要產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伊里安查亞(原名西伊里安),錫主要產于邦加、勿里洞和林加群島的新格等島,伊里安查亞還有豐富的鈾礦。印度尼西亞陸地面積65%為森林覆蓋。
經濟概況
經濟以農林礦的原產品生產與出口為主。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主要農產品是稻米、玉米、木薯、花生。種植園主要種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胡椒、木棉、金雞納霜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橡膠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還產豆蔻、丁香、甘蔗、椰子、茶葉、咖啡和棕櫚油等。主要外貿對象有美國、日本等。出口原油(約占出口總值的3/4)、木材、天然橡膠、錫,此外還有椰干、棕櫚油、茶葉、鋁土礦、香料等。進口棉紗、棉布、糧食、工業原料和機械設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