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1934年7月7日
為擺脫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在政治上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影響和推動抗日運動的發展;在軍事上威脅敵人后方,吸引敵人兵力,減輕對中央蘇區的壓力,為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創造條件,中共中央決定以紅七軍團(軍團長尋淮洲、政治委員樂少華)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皖贛邊前進。是日,北上抗日先遣隊從瑞金出發,進軍福建。
7月15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和中國工農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發表《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隊經長汀、大田、尤溪,于8月1日攻占水口,擊潰守敵王敬久部,乘勝追擊至福州城下,與敵激戰三晝夜,不能攻克福州城,遂移師北上。
7月23日
為了結黨中央機關和中央紅軍主力探索戰略轉移的路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電令紅六軍團“離開現在的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發展廣大游擊戰爭及創立新的蘇區”。
8月7日
紅六軍團九千七百余人,在湘贛省委書記、中央代表任弼時和肖克、王震等三人組成的紅六軍團軍政委員會領導下,由橫石和新江口地區出發,突圍西征,開始戰略轉移。
8月12日
紅六軍團在桂東縣的寨前圩召開連以上干部誓師大會,慶祝突圍勝利。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由任弼時正式宣布成立紅六軍團領導機關,肖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張子意任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
8月26日
紅六軍團到達湘江右岸的蔡家埠,準備槍渡湘江。但湘敵劉建緒發現紅軍渡江意圖,急調重兵防堵湘江,并督令湘軍尾擊紅軍。桂軍廖磊部分兩路向道縣、零陵地區運動,堵擊紅軍西進。紅六軍團進不得不放棄原定渡江計劃。
9月4日 紅六軍團在全縣以南的界首地區渡過湘江,占領西延縣城。
9月間
程子華奉命到達鄂西北地區。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通知活動于院西北的紅二十五軍返回鄂東北地區,接受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鑒于鄂豫皖地區敵占絕對優勢,根據地發生了人力、物力的嚴重困難,于是決定鄂豫院紅軍主力作戰略轉移,到外線開辟新的根據地。是年6月,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派程子華離開中央蘇區,到鄂豫院根據地工作,傳達中央指示。
9月間 川陜蘇區紅四方面軍粉碎了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
的六路圍攻,先后收復巴中、南江、旺蒼,直逼廣元城下;9月22日又克閬中、蒼溪。至此,北起廣元,南至閬中的嘉陵江東岸地區均被紅軍收復,川軍第一、第二、第三路軍逃至嘉陵江以西,第四路軍逃至營山、渠縣地區。是役重創了以劉湘為首的四川軍閥,恢復和擴大了川陜革命根據地。
10月初
國民黨軍隊繼續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推進。中共中央領導人博古、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驚慌失措,未經中央政治局討論,即決定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轉移到湘西會合紅二、六軍團。
10月6日 紅六軍團在甘溪超到桂軍第十九師的突然襲擊,戰斗失利,部隊被截成三段,陷入湘、桂、黔三省敵軍二十四個團的包圍中。
10月7日 中央軍委命令紅二十四師及地方部隊接替主力紅軍防務,主力紅軍第一、三、五、八、九各軍團,先后向興國、于都、會昌地區集中,準備突圍轉移。
10月9日 紅軍總政治部發布政治指令,提出“準備突破敵人的封鎖線,進行長途行軍與戰斗”。
10月10日
中國工農紅軍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朱德、副主席周恩來、項英發布命令:“將紅軍總司令部及其直屬隊組織第一野戰縱隊與主力紅軍組成野戰軍同行動!辈⒁幎ǖ谝豢v隊各梯隊分于10日17時、18時出發。
是日晚,中共中央和紅軍總司令部從瑞金出發,率領主力紅軍第一、三、五、八、九等軍團和后方機關共八萬六千余人,進行戰略轉移。
10月上旬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對主力紅軍長征后。中央根據地的斗爭,作了如下布置:(一)成立了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以項英(任書記)、陳毅、賀昌、鄧子恢、張鼎丞、譚震林、梁柏臺、陳潭秋、毛澤覃、汪金祥、李才蓮為蘇區中央局委員。陳毅為中央辦事處主任,梁柏臺為副主任。(二)留下紅二十四師、十多個獨立團及其他地方部隊共一萬六千余人,在中央根據地堅持斗爭。(三)劃定瑞金、會昌、于都、寧都四縣之間三角地區為最后基本的游擊區和最后堅持陣地。10月22日,又宣布成立中央軍區,以項英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負責領導中央根據地和閩浙贛邊區的斗爭。(《長征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