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世界經濟論壇2005年發布《2005-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在被調查的117個國家和地區中,芬蘭連續第三年保持世界上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領先地位,美國依然位居第二。中國排名第49位,領先于印度、巴西和俄羅斯。
資料圖片:2004至2005全球競爭力排名
世界經濟論壇根據100多種指標來衡量各經濟體的競爭優勢和劣勢,協助商業界和決策者優化政策、深化改革。這些指標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環境的各項要素、為發展提供支持的公共機構質量以及技術完備性和創新水平等3個方面。
芬蘭不但在宏觀經濟管理上表現出色,公共機構質量的評分也很高,此外,私營部門也展現出采納新技術和扶植創新文化的趨勢。
美國在技術上的整體先進性無人能比,創新文化也很強大,但它輸在了宏觀經濟環境上。根據這份報告,美國最大的弱點就是宏觀經濟環境,它在這一項的排名僅為第47位,反映出國際社會對美國宏觀經濟尤其是公共財政失衡的擔憂。
排在第3至第10位的國家和地區依次為瑞典、丹麥、臺灣、新加坡、冰島、瑞士、挪威和澳大利亞。報告說,北歐國家在競爭力排行榜上的突出表現,挑戰了高稅率和大型社會保障網會削弱競爭力的傳統觀念,證明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妥善運用政府的收入,而不是稅務負擔本身。
智利的名次與去年一樣,仍是第23位,遙遙領先于拉美其他國家,與拉美第2名的差距由去年的26個位次擴大到今年的31個位次,這種差距在全球所有地區中絕無僅有。報告說,智利繼續受惠于其卓越的宏觀經濟管理能力和良好的公共機構,它們的透明度和效率已達到了歐盟的水平,歐盟25個成員國中只有8個國家的公共機構質量超過智利。
在中東及北非地區,海灣國家在整體競爭力排名方面表現出色。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卡塔爾分列第18和19位。盡管大多數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國家不太具有競爭力,但該地區也有一些相對成功的國家,比如南非(第42位)、博茨瓦納(第48位)和加納(第59位)。(完)
(新華網日內瓦9月28日電 記者李潔)
世界知名經濟學家解讀中國競爭力排名為何下滑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8日公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的競爭力在被評估的117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49位。世界經濟論壇首席經濟學家兼論壇全球競爭力項目主任奧古斯托·洛佩斯-克拉羅斯在報告發布后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分析了中國競爭力排名近幾年下降的原因,并就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問題及解決辦法談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競爭力的排名,從2002年的第33位下降到今年的第49位。洛佩斯-克拉羅斯說,參加排名的經濟體數量增加是中國排名下降的原因之一(2002年報告中評估的國家和地區僅有80個),但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的評分確實出現了輕微下滑。在衡量宏觀經濟環境質量的眾多指標中,中國在通貨膨脹指標上的排名從2001年的第5位陡降至今年的58位,財政赤字上的排名從2001年44位降到了今年的58位。
中國經濟增長率很高,競爭力排名為什么反而下降呢?洛佩斯-克拉羅斯解釋說,競爭力排名用到的指標有100多種,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環境的各項要素、為發展提供支持的公共機構質量、以及技術完備性和創新水平這三個方面。競爭力排名反映的是所有這些因素的綜合,而不僅僅是當前的經濟增長率。
他認為,中國經濟近年來的迅速增長,反映出取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畸形的資源分配制度帶來的效率增長,而生產力的顯著改善則主要得益于更加開放和更好的政策走向。此外,中國經濟也受益于一些結構性的轉變,包括大規模的都市化進程。
但他警告說,中國并不能保證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能永遠持續下去。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在中國的貿易伙伴中有所抬頭,中國的外部環境可能會變得更困難;另一方面,中國仍然受制于多種機構性缺陷,要面臨自身的許多挑戰,比如銀行體系效率低下、缺乏現代養老金體系和足夠的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網。這些方面若得不到切實改善,中國將難以躋身全球競爭力最強的經濟體之列。
在談到中國經濟當前的主要問題時,洛佩斯-克拉羅斯說,中國需要加強經濟的制度支柱,提高教育體系的質量,并把改善了的公共健康服務更好地傳送給大眾。教育是開發一個國家未來創新潛力的關鍵,中國在這方面面臨嚴峻的挑戰。他特別指出,中國的高校就學率"非常非常低",在全世界排名第85位。
洛佩斯-克拉羅斯指出,中國與發達工業化國家間的科技差距也很大,因此現代化的進程必須要繼續。他還希望,過些時間能看到中國的公共部門有更大的透明度,用更協調一致的方式建立社會保障網保護弱勢群體。他說,那些與中國相比早就已經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就是這樣做的。(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