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環球在線首頁
中文 | ENGLISH
 
 
 
 
 
 
 
第一章 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2007-09-27 10:24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使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就此結束,民主共和國的觀念從此深入人心。辛亥革命開創了比較更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社會進步的閘門,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并為此后革命斗爭的發展,特別是為后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開辟了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它是二十世紀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所經歷的第一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孫中山因領導這場革命而成為二十世紀初期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

但是,辛亥革命并沒有一個完整而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綱領,沒有形成一個能夠勝利地領導這場革命的堅強有力的革命政黨。究其根本原因,是領導這場革命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具有很大的軟弱性。它同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同占中國人口最大多數的下層勞動群眾嚴重脫離,并害怕發動他們。這樣,就使得資產階級革命派沒有力量更沒有勇氣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行到底。

辛亥革命以同舊的反動勢力的妥協而告終,革命的果實落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手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沒有受到削弱,封建勢力依然在中國每一個角落盤根錯節。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一個也沒有解決,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貧窮、落后、分裂、動蕩、混亂的苦難深淵中。從這個意義上說,辛亥革命又失敗了。它的失敗,給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深刻的啟發,使他們逐漸覺悟到必須另外探尋新的救國救民的道路。

二、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辛亥革命后的中國呈現出人們完全沒有想到的一番景象:與袁世凱稱帝、張勛復辟的倒行逆施相呼應,思想界掀起一股尊孔讀經的逆流;從西方學來的多黨制、議會制,成為各派軍閥、官僚、政客借以爭權奪利的工具;1915年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再次記錄下中國的奇恥大辱;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成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各自割據一方,并以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爭奪為背景,相互之間展開愈演愈烈的軍閥混戰,使國家陷于長期的分裂和動亂之中。

面對殘酷的現實,資產階級革命派并不甘于失敗。孫中山高舉民主革命的大旗,繼續為實現真正的民主共和而斗爭,但屢遭失敗,陷入困境。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滿懷著對實行議會制的真誠和期望而奔走呼號,慘遭北洋軍閥的卑鄙暗殺。革命黨人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等,換來的是反動軍閥的瘋狂鎮壓。這樣那樣的救國方案都試過了,但沉重的失望代替了原先的希望,國家的情況一天比一天糟。在中國的先進分子中,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

要救國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中國的先進分子從消沉、苦悶和彷徨中走出來,再次在心中燃起熱切的期待,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在孕育之中。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后改為《新青年》)雜志,猶如黑夜中的一道閃電,掀起一場空前的新文化運動的狂飆。這場運動,正是新的革命風暴到來的前奏。

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家們通過對辛亥革命失敗教訓的認真思考,認定要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必須根本改造國民性。他們以進化論觀點和個性解放為主要思想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封建禮教提出全面挑戰。通過批判封建主義的正統思想——孔學,沖破了遏制新思想的羅網,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一股生氣勃勃的、革命的思想解放潮流。但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在批判封建正統思想的過程中,也發生過片面性的缺點,夸大了東方文化的落后性,甚至把某些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也當作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這種偏向對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口號是“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也就是民主和科學。當封建主義在社會生活中占據支配地位的時候,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

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舊文化的斗爭。但在此時的歐美,資本主義文明的缺陷已經在實際生活中明顯暴露出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便是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尖銳化的表現。這就逐漸引起新文化運動左翼人士對西方文明價值的懷疑和批判。正是這種懷疑和批判,為他們日后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上一頁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m3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