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化學制劑、工業原料
都成了食品添加劑
“毒淀粉”重創
臺灣美食形象
順丁烯二酸酐、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鈉……這些普通人完全沒聽說過的工業原料、化學物質,最近曝出竟被臺灣不法廠商加入淀粉等食品中。順丁烯二酸酐化制淀粉,臺灣食品衛生主管部門稱之為“問題淀粉”,媒體則不客氣地稱為“毒淀粉”。幾天來,在稽查人員的徹查下,臺灣從南到北,從珍珠奶茶、肉圓、蚵仔煎、甜不辣等使用淀粉類小吃,都發現了“毒淀粉”的蹤跡。正在大家談“毒淀粉”色變的時候,6月1日,又查出臺南一家企業涉嫌使用乙烯二胺四醋酸二鈉制作“洋菜粉”、“愛玉粉”,使用在愛之味、統一等品牌的布丁、仙草凍等食品中。兩年前,“塑化劑”丑聞還余波未了,又一以化學制劑、工業原料添加食品的新案例,重創臺灣美食形象。
3月獲舉報 5月公布調查結果
與2011年“塑化劑”事件十分類似,也是3月,臺灣相關部門接到來自嘉義縣的舉報,隸屬“法務部”調查局的嘉義縣調查站據此抽查了74件淀粉及相關產品,發現5件含有順丁烯二酸(Maleic acid)。
也和兩年前“塑化劑”事件類似,臺灣“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直到5月13日才發出新聞稿,對外公布結果。表示不合格產品是因使用未經核準的順丁烯二酸酐化制淀粉,涉及的劉記粉圓等相關淀粉制品,原料分別來自臺南和新北的淀粉生產企業。兩家企業被勒令立即停產,25噸原料也被封存。
次日,臺灣各縣市衛生局展開全面稽查,抽查大賣場、超市,15日出爐的數字驚人,共下架了7307件確定含有“毒淀粉”的商品。此后,“毒淀粉”風波越掀越大,臺北市檢出“珍珠粉圓”、“粉圓”含有順丁烯二酸;新北市發現名記豆腐使用原料中有“毒淀粉”;臺中市、彰化縣分別檢出肉圓等原料粉含有順丁烯二酸……截至5月30日,全臺各縣市衛生局已查封、銷毀約316噸“問題淀粉”,產品涉及珍珠奶茶等粉圓、芋圓類,關東煮、黑輪等魚肉煉制品類以及肉圓、板條、豆花、粉粿、蚵仔煎及年糕等臺灣小吃。
另一方面,食品藥物管理部門根據淀粉供應商順藤摸瓜,發現順丁烯二酸酐的源頭都指向高雄聯成化工廠。聯成化工4年前已停產,而是從信昌化工買進順丁烯二酸酐,賣給臺南的和美、冠馨及嘉義臺榮等工業原料供貨商,由他們轉售給臺南的協奇等淀粉廠。實際上,順丁烯二酸酐可用來制造食品容器,化工廠賣順丁烯二酸酐并不違法。但臺灣沒有把順丁烯二酸列入允許的食品添加劑中,如果想添加允許列表外的化學物質,必須申請檢驗,獲準才能添加。不經許可添加就是違法。目前,臺灣檢方已開始傳訊相關人士,厘清相關責任人。
“問題淀粉”毒性眾說不一
與塑化劑一樣,用順丁烯二酸酐化制淀粉至少有10年歷史了。這種淀粉可以使番薯粉更易黏結,口感更彈,外觀更光亮,是行業內不能說的秘密。加入順丁烯二酸酐到底有什么危害?據臺“衛生署”介紹,美國FDA及歐盟都核認順丁烯二酸酐遇水會轉化成順丁烯二酸,據歐盟評估,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食用30毫克以下并不影響健康。所以,“毒淀粉”事件發生后,臺“衛生署”一度釋疑,說順丁烯二酸急毒性低,不影響人的生殖發育及基因,也不致癌。
但專家們則有不同看法。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林杰梁認為,很多使用“問題淀粉”的食品是臺灣民眾幾乎每天都吃的主食,比如肉圓,吃一碗就超標了。10年下來不斷累積,致死是低毒性,但“對于腎臟是高毒性”。林杰梁還指出,“毒淀粉”事件從臺灣南部爆發,難怪臺灣南部民眾洗腎比例更高。
新光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江守山也認為,順丁烯二酸會造成腎小管損傷,許多門診病人不明原因腎小管損傷,不排除是“毒淀粉”惹的禍。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教授孫璐西則認為,試驗中狗食用高劑量會造成腎傷害,但其他動物沒那么嚴重,不能直接推論到人身上。
百年老店的老板急哭了
不管專家怎么說,有了塑化劑的經驗,消費者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自保為上。一時之間,凡使用淀粉的小吃生意都大幅滑落。臺灣高雄知名小吃黑輪大王在被查出進貨來源含“毒淀粉”后,被迫關門停業。
一些名店、老店也中招。基隆市的老店“天一香肉羹順”是第一批被查出含有順丁烯二的企業。老板娘歐惠宇聽到這個消息,急得直掉眼淚。她說,自己從阿公手里接下店來,一直“安分守己、奉公守法地做生意,卻發生這種事”。她更委屈的是,他們使用的臺南茂利淀粉公司產番薯粉并不便宜,壓根沒想過會是“毒淀粉”。
小吃店家紛紛主動送檢,展開自救。記者在新北市石碇區陳記豆腐甜點店看到,進門處特別擺放了一張告示板,張貼著供應商、麻糬皮等幾張質檢證明的復印件。老板娘說,自己還花了四五千元新臺幣,主動把豆腐冰淇淋樣品送檢。即使如此,很多小吃店生意還是大受影響。
但是影響已經覆水難收,5月26日,新加坡要求進口商回收11種自臺灣進口的相關產品,成為“毒淀粉”事件中境外發出的第一槍。27日,印尼也表示要對臺灣食品展開調查。馬來西亞衛生部隔日宣布,禁止臺灣11項含有順丁烯二酸的產品進口,其中大多數為生產珍珠奶茶的粉圓和珍珠。繼塑化劑后,臺灣食品形象再次受創。
“毒淀粉”始祖說 為造福民眾而發明
整樁事件最啼笑皆非的就是“毒淀粉”的發明人王老師。隨著“毒淀粉”事件越炒越熱,有人報料,稱順丁烯二酸酐化制淀粉技術最早傳授人是臺南退休化學老師王東清,并稱秘方賣了100萬元新臺幣。
現年82歲的王老師迫于強大輿論壓力,5月26日首度接受媒體訪問。他委屈地表白,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學會的這項技術。1972年時,他通過一學生到臺南協奇淀粉公司當了兩個月技術指導,共得薪酬10萬元新臺幣。而協奇正是“毒淀粉”最早被查出的中間供貨商。王老師說,他非常難過,本想造福于人,卻促成了“毒淀粉”。
如果王老師所說不錯,順丁烯二酸酐化制淀粉已經生產了40年。令人想到,塑化劑也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被用做起云劑,直到兩年前才曝光。順丁烯二酸酐化制淀粉?!岸镜矸邸北唤页龊?,臺灣著名廚師阿基師透露,有一次,一個客人指著他做的腸粉,嫌不夠Q彈。阿基師說:“給我10分鐘,我下個藥好不好,客人就被嚇到了?!倍趵蠋熞脖硎?,前幾年,他聽說外面廠商使用順丁烯二酸泛濫,2008年一度想申請專利,但沒有通過。
以往判太輕,臺灣這次要動真格的
5月26日、27日連續兩天,臺“衛生署”邀請專家及各縣市衛生局局長研商,決定三天內全面稽查所有淀粉制造廠及經銷商。并決定,自6月1日起,淀粉原料商要提供安全證明,賣含淀粉食品的店家則要公開張貼安全證明。
民眾對于這些措施并不滿意。不少人抨擊臺灣食品衛生主管部門沒有汲取“塑化劑”的教訓,對食品添加業者管得太松、罰則太輕。事實上,塑化劑事件后,臺灣發生多起食品安全事件。除了“毒淀粉”,最近還查出毒醬油和名店濫用過期原料。對這些事件責任人,臺灣目前規定,只能處3萬至15萬新臺幣的罰款,證明足以危害人體健康,也只能處6萬元至600萬元罰款。難怪阿基師感嘆,人家幾千幾百萬賺走了,到最后只罰個幾百萬,關個一年兩個月,沒事啦。
而兩年前深受“塑化劑”風波困擾時,臺灣上下一致認為要認真修改相關規定,嚴懲使用非法食品添加物,結果,這部“食品衛生管理法草案”今年1月完成大體討論后,一直等待“立法院”通過。在輿論的壓力下,5月31日晚,“立法院”本會期的最后一天,“食品衛生管理法草案”終于通過,確定違法添加未經許可的添加物,若致人于死,最高可判無期徒刑。本報特約記者 孫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