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制造了就業期望落差

|
唐志順繪
|
2007年考研硝煙剛剛散去,又將迎來畢業生找工作的高峰。
日前,筆者進行了一項大學生職業發展規劃調查,正在擇業的畢業生對第一份工作起薪期望是每月1500元,而同一所大學里的大一新生,對未來的起薪預期則為每月3000元左右。
與此同時,近日北京一項對高中生職業預期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大學畢業生起薪只有1000多元的現實背景中,北京高中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為2800多元。
顯然,無論是高中生還是大學生,畢業之前都處于“夢想”之中。而只有正面臨畢業的學生,才體會到夢想與現實的巨大落差。
這種落差,不但影響學生的正確擇業定位,也影響其未來職業發展。而造成這種就業落差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畸形的成才觀灌輸。家長、學校和整個社會,從小都會給孩子灌輸一種觀念:只要上了大學,讀了名校,前程就十分光明。于是,學生們也會天真地把讀書、升學與就業聯系在一起,卻很少思考自己職業生涯的發展。等到畢業,當他們按心中期望的“前程”去找工作時,失望往往難免。
其次,迷失的家庭教育。很多父母都竭力給子女提供無憂無慮的生活條件,希望其一心讀書。但在這樣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不會懂得掙錢之難和生活不易。當他們搞一次小型聚會就用去三五百元,買一件衣服要上千元時,自然會想,只有3000元的起薪,才夠一個月的開銷。
第三,虛假的就業景象宣傳。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并不樂觀。然而,在招生宣傳冊上,一些高校往往會說本校的就業率高達95%,而真實簽約率可能遠遠達不到。虛高的就業率,往往是將所謂靈活就業、隱性就業擴大后得到的。而相當一部分學生,被這些用數字撐起的假象迷惑,盲目樂觀。
大學生就業期望與現實的落差,對學生的長遠健康發展很有“殺傷力”。解決這一問題,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理性的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又不能指責他們期望過高、好高騖遠,社會應給大學生真實的信息,不然,被教育吊起的過高回報胃口將影響教育以及受教育者健康發展。(熊丙奇)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