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的第一志愿全被滿足
女生被調劑得七零八落
2006年的考研大戰硝煙散盡后,我在眾人艷羨的目光中成功地考入北京一所熱門文科院校攻讀研究生。我本科專業是日語,并且已經取得了最高水平證書——日語國際能力水平一級證書,而研究生又即將學習目前很時髦的傳媒專業,周圍的同學朋友都恭維我說將來是復合型人才,我自己不免也有些飄飄然。
誰料,開學伊始,選導師的場景就迎頭澆了我一盆冷水。導師們一進會議室,領頭的博導便面露喜色:“這一屆的研究生真不錯,有6個男生!”我們女生頓時心一沉。果然,導師們介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狀況時,不約而同地強調本方向科研任務如何之重,言下之意無非是優先考慮男生!瞧,還未出結果,就開始安撫起女生來了!最終結果揭曉,如大家所料,男生的第一志愿全部被滿足,女生則被調劑得七零八落。
我的導師本屆收了三個研究生,兩女一男。第一次正式見面,導師看著那個男生欣慰地說:“這屆總算有男生了!男生嘛,可以辛苦一點多去媒體實踐,女生嘛,依我看就留在學校潛心做學問,以后再考個博士,留在學校最穩當了!”一句話就給我們限定了未來的路。
不過我們學校是文科院校,導師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研究內容的不同,大家對選導師的結果倒也沒有太多怨言。而大學同窗傅珊說起自己因為是女生而備受冷落的事兒則有一肚子苦水。她本科就讀的是本校實力最強的專業之一——電子工程專業,由于成績優異被保研,可是在選導師時卻遭遇“滑鐵盧”:“那還是個女老師呢,但早就聲明自己不要女研究生。有個女生考了400多分,她就是不要,那女生只好苦苦哀求她道,老師,您就把我當男生用吧!”
沒有男朋友的女研究生哪有勇氣去讀博
再聯想到早已不是新鮮話題的女研究生就業難,更是令人沮喪。一進校,上一屆的師姐就早早告誡我說:“從現在開始你就要為自己的未來打算。三年后畢業時都二十六七歲了,又是個女孩子,一工作就面臨結婚生子。用人單位都不情愿要女研究生的,工資得高出本科一截不說,還不如男生‘好用’有干勁?!?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我的高中學姐李江就是個最好的例子。李江就讀于一所名校,學的也是熱門的新聞專業,可臨到就業,還是過不了“女生”這個檻。雖說工作強度不落于男生,表現也未見遜色,工作機會卻還得居于男生之后。
在一家國字頭報社實習已近半年的她,由于對這份報紙的報道風格心儀已久,所以工作非常努力,表現也尚屬不錯,可是報社卻遲遲不露留人意。身邊的同學們早已找工作找得兵慌馬亂,她在報社也日益坐立不安。鼓起勇氣探了編輯老師的意思,老師們在對她表現給予肯定的同時也委婉表示:原則上我們傾向于留男生。如今她是走也舍不得,留下去也尷尬,整天愁眉苦臉,食不知味。
本以為犯愁的只是我的前途,沒想到,讀了研以后,不知怎么就在別人眼里看著“高不可攀”起來,這不,連“個人問題”都犯了難。
記得離家前一天,爸媽一臉嚴肅地走入我房間,開門見山地叮囑道:“你今年已經不小了,到了學校要多留意留意了……”
可到了北京后,還沒見到班上的男生人影,就已經從寢室女孩們的議論中獲悉:本班的六個男生全都“名草有主”。
最初,我依然抱著“可遇而不可求”、“順其自然”的心態優哉游哉,可是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之下,為了早日脫掉“找男友老大難”的帽子,當然,內心里也希望有一個人能與我分享喜怒哀樂,我決定“自力更生”,主動要求朋友們幫我物色。朋友納悶:“你自己條件不錯,要求又不高,為什么到現在找不到男朋友?”
本以為這僅僅是個人的“個人問題”,可是一不留神還扯上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問題。和我師從同一位導師的女生陳爽想申請提前畢業,但導師希望女研究生潛下心做學問,建議她讀滿三年,甚至為她規劃好碩士畢業后繼續讀博再爭取留校。可是沒想到看似文弱溫和的她這次意見異常堅決,沖到導師跟前說:“老師您知道嗎?有一種說法說人分三種……”我一聽趕忙岔開了話頭。由于她的堅持,最終導師也不得不同意她提前畢業。
我是知道她那未竟的話語的:人分三種,男人,女人,女博士。呵呵,這句話在女研究生中是很流行的:沒有男朋友的女研究生,哪有勇氣讀博?學校里畢竟交際圈子小、接觸的人也少,誰敢冒著嫁不出去的危險一門心思地鉆研學問呢?
(研究生一年級 邱嘉)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