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覺得鄙夷著我有千萬只眼睛
不敢駐足窺視一眼
怕招來飛唾和殘性的掌聲
匆匆、匆匆、做賊似的溜跑
在寂寥的荒原里歇息釋重
我愿與怯世的螢火結朋
默默地照亮著自己的一小片天空
———摘自張少言詩作《獨白》
一個是廢品收購者,他創作詩歌;一個是研究生導師,他鑒賞推薦。兩人是一對詩友。
他叫張少言,在豐臺地區收廢品。1998年,他走上詩歌創作之路,6年后巧遇了現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的王珂。此后,他的詩作成為教授向研究生們推薦閱讀的優秀作品。
昨天(1日),張少言向記者講述了他創作詩歌的傳奇故事。
創作詩歌始為發泄
張少言今年38歲,河南商丘人,身材敦實,雙手布滿老繭。
1998年夏天,高中畢業后在家鄉民辦小學教了3年語文,種了8年地的張少言來北京打工。最初,他在豐臺區一建筑工地打工,晚上干活白天休息,一天能掙20元。
“工地的宿舍是廢磚和石棉瓦搭建而成的,空間很小,6個人擠在一起,夏天就像一個蒸籠?!痹谶@樣的環境下,張少言有種發泄的沖動,一天晚飯后,他第一次寫詩。他還記得里面有一句是:“誰能指出一個魔盒,裝下我這顆漂泊無助的心?!?
之后一有閑暇他就寫,寫了就撕掉,“只是為了發泄,并無他用”。
張少言保留的詩作很少。這些作品包裹在一個破舊的黑色塑料袋里,字跡潦草。
后來,張少言離開了工地,陸續做過泥瓦工和小工。2004年,他開始在看丹橋附近收廢品。
“我從來沒想過發表或炫耀?!睆埳傺詻]想到,一次收廢品的巧遇改變了他創作的命運。
為人搬家巧遇教授
2004年8月的一天,張少言到豐臺區南開西里11號樓附近收購廢品。在樓下,一名身材微胖的男子喊住了他和另外兩個人,雇他搬家。
走進男子的家,張少言發現,家中柜子里擺滿了文學書籍,地面上也堆著書。談話中,他得知男子叫王珂,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后畢業?!爱敃r忍不住就告訴他,我在寫詩。”
通過這次交談,張少言與王珂結識。之后,王珂前往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做教授。臨行前,他給張少言留下了電話和郵政地址,希望能在詩歌方面進行交流。
幾經躊躇,張少言給身在福建的王珂寫了第一封信,并附上了自己的作品,懇請對方指點。
很快,王珂回信了,稱贊張少言詩作有生活基礎,均為內心感受,符合詩歌初衷。
2004年底,王珂給張少言郵寄了一本他寫的《詩歌文體學導論》,鼓勵張少言堅持創作。
王珂對記者說,張少言過得很辛苦,“每次給他打電話,我都不敢和他多聊,只是三言兩語問候一下。他第一次給我寄詩的時候用掛號信,我讓他以后用平信就可以。他掙的每一分錢都不易”。
詩作走進大學校園
張少言說,除了身邊親近朋友,他不愿意讓別人知道他在寫詩。
他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連和他同住的豐臺南路116號院內居民都不知道。
“他還能寫詩?”得知張少言的故事后,小區保安連連搖頭,表示驚訝。在他們的印象中,張少言除了愛讀報紙,愛下象棋外,并無他好,“和心中詩人形象差太遠了”。
其實,當年王珂也很驚訝。王珂說,張少言給他寄了十余篇作品,寫的都是底層勞動者的生活,比如撿破爛的感受,錯別字很多,也缺乏詩歌寫作的技巧,但很真實,“像這種不圖發展和名利,只是在辛苦與受委屈時寫一點東西的打工仔詩歌是純粹的自然之作。我希望他能專心寫詩,而不是為了成名,為了寫詩而寫”。
“張少言已達到文學專業大一優秀學生的寫詩水平?!蓖蹒嬲f,2004年10月份,他曾把張少言的詩作為研究個案,給他帶的研究生做例子。
對張少言來說,目前最大的理想是出一本詩集,雖然這個目標離他太遠,但他滿懷希望。
“我是一朵待放的花兒,終于聆聽到春的音信?!睆埳傺栽跒橛浾呒磁d發揮的詩中寫到。
(作者:李琳琳)
來源: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