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訴學生侵犯專利和商業秘密 [ 2007-07-03 16:19 ] 昔日師生 今日反目
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教授、留美博士李正孝,回國創業成立了北京博納士科技有限公司,在得知學生龔等3名原公司員工以“納米微乳化燃油增效劑”技術開發產品并申請了專利后,以侵犯專利權和商業秘密為由,將龔等告上法庭。今天上午,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此案。
李正孝起訴稱,其自籌經費、自主研究開發了“納米燃油添加劑”技術,在1997年自己從中科院調入北京大學時,該項目的生產技術已開發完成,只是沒有進行市場銷售拓展。2000年,北大方正投資3000萬元,與李正孝所在公司合作開發這一項目,李正孝占其中的30%股份。2001年7月,北京市科委對“納米燃油添加劑”技術進行鑒定,并頒發了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明確該項目是“北京大學李正孝博士自主研究開發的科研項目,研究經費完全自籌”。
在與北大方正的合作不歡而散后,為了對“納米燃油添加劑”重新進行市場開發,李正孝委托評估機構對該技術進行評估,評估價值為500萬元人民幣,李正孝以此為出資,于2003年4月成立了北京博納士科技有限公司。
李正孝稱,龔是1997年9月考入北大技術物理系應用化學本科專業的學生。李正孝從1998年2月到1999年1月是龔所在班級的普通物理課程的主講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李正孝講到過他的科研成果“納米燃油添加劑”的物理內涵和產品功效,引起龔的興趣。1999年5月,龔為組長的創業小組以“微乳化燃油添加劑”技術參加北京大學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并在北大賽區獲第一名,當時李正孝是龔的指導老師。此后幾年,龔隨李正孝一起,參與了“納米燃油添加劑”的開發,并在李正孝任總經理的北京博納士科技有限公司擔任掌握公司核心生產技術機密的技術總監,還每年與公司簽有保守商業秘密及同行業不競爭合同。案件涉及的另外兩名被告曾源和豐年也曾經在李正孝的公司工作,并擔任過生產總監、銷售總監助理等職務。
李正孝認為,正是在他的幫助下,龔才得以順利保送北大研究生。但是,這個學生卻從2003年就開始了侵權行為。龔等3人把李正孝發明和擁有的“納米燃油添加劑”技術以“微乳化燃油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的名稱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專利,并于2007年3月獲得授權。而且,龔等人把該項技術作為20萬出資,成立了艾納科技有限公司,并推出“艾納燃油增效劑”產品,給李正孝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法庭上,龔等人對李正孝的指控均予以否認。根據龔的說法,這個能節能省油的“納米燃油添加劑”技術是其獨立研制完成的。龔說,他在1999年就獨立研制完成該技術,并在大賽中獲獎,并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專利。
此案目前在進一步審理之中。(記者 劉 嵐 通訊員 郭京霞)
來源:人民法院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