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學投500萬建創新實驗室
雖說已是暑假,安徽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學生郭祥艷仍舊呆在實驗室里做著實驗。這個實驗室與眾不同,它是安徽大學學生自我管理的重點創新實驗室,而實驗室的“牽頭人”全部是在校的本科生。這樣的實驗室在該校還有不少,這是安徽大學為提升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安徽大學校長黃德寬說,學校將“三基并重、全面發展”確定為本科人才培養模式,學校加強實驗教學,將學生基本能力培養作為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學風、提升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來抓。
這個學期,安徽大學投入500萬元專項資金,首批建立生物與環境、化學與材料、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和電子信息系統與自動化等4個專業的創新實驗室,專門提供給在校本科一、二、三年級學有余力的學生使用。這3個年級對科研有濃厚興趣、成績優秀的本科學生可以根據專業特點,提出創新項目申請,經校專家評審通過獲得資金,并在教師指導下完成項目研究,指導教師由負責項目的學生自行聘請。這樣的舉措,吸引了眾多學生放棄了暑假休息的機會,紛紛報送選題,爭著留在學校進行創新實驗。
該校實驗與物資設備處處長薛兆明介紹說,長期以來,大學的實驗教學有著不少缺陷。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另一方面,許多學生為解決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實現某些設計思想希望進行實驗,卻找不到實驗場所,而學生創新實驗室恰恰解決了這一問題。
郭祥艷告訴記者,實驗室由學校提供條件,學生負責人肩負日常管理、儀器管理、材料管理3個方面的職責。同時要編制實驗室建設規劃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和檢查執行情況,搞好實驗室管理,完善各項規章制度,落實項目進度問題等。其目的和意義在于通過創新實驗室活動,培養學生研究、創新、管理項目、組織一個群體的能力。
安徽大學要求,各個實驗室之間、實驗室內部都要進行相應的學術交流,創新實驗室同時也要加強與非創新實驗室人員的交流,創新實驗室還進行實地的討論、虛擬的網絡討論。學校將進一步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大型的學術科研交流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
即便是讓學生來領銜,學校還是對學生在科研成果的創新性、獨創性等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學校最后將組織校內外專家對項目成果或論文進行評定,鑒定其研究成果,驗收合格后,創新項目才能得以結題。據了解,目前已有“滅火機器人”、“渦蟲對合肥南淝河污染水樣生物檢測的探索性研究”、“太陽能路燈控制器的設計”、“智能水溫控制系統”、“自動入庫小車的設計與制作”等103個學生創新項目,通過了專家的評審。每個通過評審的項目都已獲學校經費支持,并已進入創新實驗室進行工作。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