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如何定義英國的中產階級?
英國首相卡梅倫自稱中產階級的一員。
英國最大的反對黨工黨領袖米利班德說,英國中產階級正面臨危機。但是英國作為一個關注社會階級劃分而聞名的國家,中產階級這個詞到底意味著什么?
曾幾何時,中產階級意味著家里有鋼琴,有傭人。而今天,這個詞意味著你要開沃爾沃車、在Waitrose高級連鎖超市購物、喜歡收聽BBC電臺第四臺的廣播。
“中產階級”這個詞就像“中等收入”一樣,很難下定義。它是指包括父母背景、教育程度、工作種類、生活方式選擇等在內的家庭和文化觀念和信仰?
工黨黨魁米利班德最近宣布“重建中產階級”的計劃。他在《每日電訊報》上撰文說,曾經令中產階級保持穩固的白領工種已被空洞化。
米利班德所定義的中產階級似乎與工作和收入有關,但是具體哪些人群屬于中產階級,他也講得很模糊。
英國傳統的觀念把社會劃分為上層階級、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但是這種劃分已經過時。
英國首相卡梅倫是私校伊頓公學的畢業生,他的妻子是一位男爵的女兒,他卻形容兩人屬于“敢于拼搏的中產階級”的一部分。
前副首相約翰·普雷斯科特(John Prescott)1997年成為內閣大臣之前曾表示“我們都屬于中產階級”,但是10年之后他的態度似乎也是自相矛盾。
歷史沿革
《中產階級歷史》(Middle Class: A History)一書的作者勞倫斯·詹姆斯(Lawrence James)認為,為中產階級下定義曾經很容易。
詹姆斯說,伊麗莎白一世女王時期的一位作者將中產階級定義為“那些不是靠體力,而是靠腦力獲得收入的人”,而在英國中世紀作家喬叟(Chaucer)在其代表作《坎特伯雷故事集》 (Canterbury Tales)中下定義說,醫生、律師、職員都屬于中產階級。
詹姆斯介紹,直到工業革命時期,大英帝國的擴張需要大量職員的時候,中產階級才獲得認可。
《現代英國》(Modernity Britain)一書的作者戴維·基納斯頓(David Kynaston)說,中產階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穩步增加。
前英格蘭國家足球隊隊長貝克漢姆來自工人家庭。
當時從事重工業的工人與辦公室職員之間的分界非常明確。“一名職員也許比一名技工掙錢少,但是他仍然保有中產階級的地位”,基納斯頓說。
服務業在上世紀60年代開始追上了制造業,那個時期非常重要,當時的保守黨籍首相哈羅德·麥克米蘭(Harold Macmillan)曾經提問:“誰是中產階級?他們要什么”。
直到上世紀80年代社會發生巨變,服務業發展將重工業甩在后面。特別是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領導的政府大規模將政府福利房和國有公司私有化經常被看作是社會變革的轉折點。
這兩項政策都是針對想要加入中產階級的工人階級。但是前保守黨國會議員,并曾在撒切爾私人辦公室工作的《泰晤士報》專欄作者馬修·帕里斯(Matthew Parris)的看法不同。
帕里斯認為,從某種程度上看,撒切爾政府是在跟隨社會發展趨勢,而不是制造了這種趨勢。在審視中產階級的時候,你不可能不關注“英國工人階級的消亡”,他說。
“從經濟的角度講,特別是馬克思所說的無產階級已經在英國消亡”,帕里斯表示。
標準變遷
詹姆斯認為,現如今,人們廣泛認為很多古老的評判階級標準已經不存在了,其中之一是口音?!爸挟a階級子弟曾經需要學習純正的口音,但是這已經成為過去”,他說。
今天,一名低收入的服務業員工可能并不需要干臟活,但是這不等于他們屬于中產階級。而且,那些代表中產階級生活方式陳腐的指標究竟能不能準確描述中產階級值得商榷。
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2013年,英國全職員工的中等年薪是27,000英鎊。在有兩人工作的家庭,平均總收入是40,000鎊。
這樣的收入無法支撐一般想象的中產階級家庭消費:開沃爾沃車或者奧迪車、去意大利托斯卡納度假、穿伯頓牌衣服,并且經常喝普羅塞克葡萄酒(Prosecco)。
劍橋大學現代英國歷史學者喬·勞倫斯博士(Dr Jon Lawrence)認為,人們平時調侃中產階級習慣,其實更多地是指中上階層的行為?!跋窕┑瘸R姷闹挟a階級習慣,實際上最多只有10%的人從事這樣的活動”,他解釋。
有人認為,中產階級本身也有幾個階層,低層中產階級、上層中產階級,以及中層中產階級。
2013年4月,BBC與社會學家合作的研究找出7個新的社會階層。最高層的是精英階層,最底層是傳統工人階級、緊急服務工人和無工作保障的人,中間階層包括中產階級、技術中產階級和新富工人。
內涵歧義
1990年代初BBC喜劇《Keeping Up Appearances》中的女主角被很多人看作勢利的中產階級代表。
盡管如此,很難把這些技術名詞用在平常的講話中,也許中產階級這個詞的最有用之處在于,它可以代表幾乎任何你想要指代的人群。
工黨領袖米利班德不是偶然提出中產階級這個詞的。他曾經用過“受擠壓的中產階級”。勞倫斯博士表示,米利班德在《每日電訊報》上用中產階級這個標簽顯示,他是為了回應特定的選舉建議。
勞倫斯博士表示,主流政治家大體上想要避免在社會階層這個問題上糾纏。
他說,在美國,中產階級等于英國傳統上所說的工人階級。英國政治家在過去的10年左右轉而采用“辛苦工作的家庭”。“在美國和英國,這都意味著這些人不申請福利,但他們也不是銀行家”,他解釋。
2013年的英國社會態度調查顯示,60%的英國人形容自己為工人階級。然而,只有一半英國人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劃入某個階層。
勞倫斯博士認為,這是因為與中產階級這個詞在“文化上帶有貶義”?!耙驗橹挟a階級總是私下里與1970和1980年代的附庸風雅行為以及社會評判聯想在一起”,他說。
前保守黨國會議員帕里斯指出,那些自我標簽的人更多顯示是時髦潮流,并不是現實,事實上,60%的英國人不屬于工人階級。
帕里斯確信,曾經特指從事重工業的工人階級一詞現在僅代表“普通人”。
難以定義
曾經為智庫未來基金會(Future Foundation)撰寫報告的威廉·尼爾森(William Nelson)2010年對《每日電訊報》表示,中產階級的最佳指標是為未來積累的資產,比如股票和免稅的ISA存款。
《衛報》專欄作者波莉·湯因比(Polly Toynbee)曾經為自己的書《不公正獎勵》(Unjust Rewards)做過專門研究。她認為,窮人和富人都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接近中產階級。
因此,從收入的角度來看,人們對中產階級的定義因自身經濟情況而產生傾斜。
湯因比說,目前85%的英國人年薪低于40,000鎊,而報紙卻常常把對收入高于這個水準人群的增稅稱為“針對中產階級的攻擊”。
勞倫斯博士指出,最終這是一種夢話。
“人們忽略社會地位和收入,使社會階層變得復雜,其實英國人本質上仍然生活在一個現代化的簡·奧斯汀的時代,而且仍然比其它國家更對這個中產階級概念癡迷”,他說。
試圖為中產階級下定義很可能是徒勞的。
(編譯:高志強,責編: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