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人難這個“兩難”問題日益凸顯。癥結究竟在哪?天津科技大學理學院干部教師認為,在人才的“供”與“求”之間,高校起著“接口”作用,出現“兩難”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這個“接口”不通暢:企業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分析、解決甚至提出問題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恰恰缺乏這些能力。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企業招人難這個“兩難”問題日益凸顯。癥結究竟在哪?天津科技大學理學院干部教師認為,在人才的“供”與“求”之間,高校起著“接口”作用,出現“兩難”問題的關鍵就在于這個“接口”不通暢:企業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分析、解決甚至提出問題能力的人才,而高校培養的畢業生恰恰缺乏這些能力?;谶@一認識,他們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把解決“接口”問題作為系統工程,逐漸形成一種“立體式”教學模式,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實踐和創新能力。目前這一探索已初見成效。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招人難,這一真實存在的“兩難”問題,使目前高等教育面臨不容逃避的尷尬現狀。究其根源,在于企業需要的是具有一定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分析、解決甚至提出問題能力的人才,而高校畢業生恰恰缺乏的就是這些能力。解決“兩難”問題,首先要解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接口”問題。這就需要高校把提高教育質量的落腳點放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說到近年來實施的“接口”工程,天津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天津市教學名師李偉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頗有見地的理念。
李偉教授認為,擔負基礎理論教學任務的理學院,對于培養學生能力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他們在教學改革中不斷探索、完善 “立體式”教學模式,力圖通過理論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用“已知”解決“未知”的能力;利用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利用課余時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所有這些,其目的是為全方位多角度搭建好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順暢“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