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魯迅的文章做成了雞肋?

誰把魯迅的文章做成了雞肋?

“魯迅作品幾乎快成了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塊雞肋?!彪S著成都商報等媒體對人教版語文教材篇目增刪一事的報道,某中學語文老師的這句話也迅速傳開。

不夸張地說,幾十年來魯迅的作品貫穿了中學語文課的始終。其中的某些經典語言,比如“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死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之類,到現在,仍被當年的學生在各種語境下反復使用。魯迅當年以文字做匕首和投槍,所指斥、剖析的那些劣根性、陰暗面,如今的現實意義,有些社會閱歷的人,心中還是有數的。

但十幾歲的少年不盡然。本來就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去甚遠,又對現實和人生懵懵懂懂,加上高考的重壓,加上有些課文上來就被冠以斗爭的標簽、定性為檄文,還加上有些老師拿著教參照本宣科……就算是《雨巷》,那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被教條式地拆解分析一通后,也留不下多少魅力了。

拋開非文學的那些立場,魯迅的文章、梁實秋的文章都是應該去學習的。但大師的文章被教來教去教成了“雞肋”,恐怕第一不能對已經作古的大師妄加指摘,第二不能把責任都推給現在的學生,問題的關鍵還是語文老師。作為一個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所教授的內容又是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卻無法讓新一輩去領悟前輩文字的智慧和力量,難道不該羞愧嗎?

誠然,老師也有老師的難處。每念及此,都會不可遏止地猜想,如果魯迅先生在世,會寫出什么樣的妙文來呢?

相關文章一:

魯迅作品與民族脊梁無關

據報道,人教版語文教材要大幅縮減魯迅作品,理由若干。雖然仍保留了幾篇,但輿論已是沸反盈天,仿佛這民族的脊梁就此折斷。

據說,魯迅已經成為當今中學生的“三怕”之一。如果我們糟糕的語文教育不可能改觀,那么,魯迅的作品再繼續在教材中存在下去,對于魯迅先生倒不啻于一種戕害。語文教材對魯迅選擇性的閱讀與強暴式的主題闡釋,顯然無助于下一代對魯迅的準確認識。對于真正了解與認識魯迅的價值,應試教育下的語文課堂的確不是一個好的平臺。

另外一個支持語文教材削減魯迅作品的理由是,魯迅是當代憤青的重要思想來源,少學點魯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憤青。過去的教材中大量選用魯迅的作品,倒是應驗了“憤青要從娃娃抓起”的道理。在魯迅大量的戰斗式的雜文中,固然有民族擔當,有對民族劣根性的深刻反省與批判,但是,我們不能不正視的一點是,魯迅是文學家而非思想家。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遠遠高過他的思想成就。他從早年對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到轉向后來的左翼,最終魯迅先生給我們留下的思想遺產,是崇高的理念下所保持的戰斗姿態。這無疑也是當代網絡憤青的一個標準剪影。

新中國成立后,魯迅被擺上了現當代文學的神壇,強化了他的權威性,文壇斗士、民族脊梁的光環反而遮蔽了其思想的局限與言論的偏頗。這其實已經是對魯迅的異化與道具化?;谖覀儗χ袊Z文教育的了解,絕大多數中學的課堂除了主題先行、肢解魯迅并把他變成一個戰斗性符號之外,似乎并沒有更多的本事。

應該讓魯迅先生歇歇,讓他徹底走下神壇了。人教版的語文教材大幅削減其作品,就是這樣的一個標志性事件。20多年前,著名學者王富仁先生曾經從學術的層面,把魯迅先生還原為人。然而,這些年來,魯迅在學術圈里化身為人,其在社會語境中仍然是神,在語文教材中的地位依舊堅挺。知識精英的共識沒能轉化為社會共識,除了精英與大眾的隔閡,更重要的還在于,魯迅之作為道具的剩余價值仍然沒有被榨取干凈。而當下語文教材之視魯迅為雞肋,更根本的原因或許在于,這個社會革命激情的消退與寬容精神的增長。語文教材內容的變革,亦成為社會轉型的副產品。

語文教材削減魯迅作品,無論對魯迅還是對社會,都是一件好事。最起碼,有利于避免對魯迅先生的誤讀。此事與民族、國家等宏大而抽象的概念無關,只要我們的教育能夠培養出理性的個體,讓年輕人擁有健全的人格,他們自會于個人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做出明確的判斷。

相關文章二:

晦澀?壓抑?"去魯迅化"是隔一陣就爆發一次的癔癥

這兩天,魯迅作品是不是晦澀壓抑、中學語文教材到底要放幾篇魯迅文章的舊話題,又波瀾泛起、網絡熱議。類似討論其實一點都不新鮮,近年幾乎隔上一陣兒就爆發一次。說辭無非是“晦澀”、“壓抑”,或許還可以加上一個“偏狹”。可能“偏狹”更接近于對人的評價,往往在討論作品時被有意忽略了。坊間很多討論似乎有意將作家為人和作品文本區分開來,可事實上能分得開嗎?

作為一名曾經的中學語文教師,我覺得這樣的討論不值得認真辯駁。這些年來,“去魯迅化”文化癔癥頻頻發生,本身就預示著我們社會的教育或者說教化出了一些問題。

首先,現行教材對魯迅的解讀,依然沒有走出窄化誤區,依然將其簡單地政治化、革命化乃至意識形態化。在這種泛政治化傾向影響下,魯迅作品的文本價值被嚴重遮蔽,很少有教師引導學生經由文本進入魯迅的世界。所謂循循善誘也不過是一點一點將諸如“橫眉冷對”、“不妥協”之類的標簽形象化,一個無比豐富有恨有愛的生命個體被神圣化和偉岸化起來。

關于教材中魯迅作品的討論也僅限于篇目增刪,至今沒有看到回歸文本、回歸文學的呼吁。如此做法,既有悖魯迅本意,也是社會教育的悲哀。其實,很早以前就有過共識,即問題焦點并不在于魯迅作品進不進教材、有多少篇目進教材,而是到底應該用什么方式去接近、學習和評價它。

要說隱晦艱澀,大多數國學經典不更艱澀?可現在社會公眾已對重溫國學經典有了很積極的評價。壓抑也不是借口,魯迅置身于一個動蕩的變革時代,作品頭緒繁雜、背景復雜也是事實,然而,惟其如此才是一個時代的真實記錄,哪里能為了閱讀愉悅,而要求魯迅作品也輕松起來呢。

其次,這一爭論也暴露出我們在經典教育上的缺失,我們還沒建構起一條社會大眾進入經典的有效通道?,F實生活中,我們給太多白胡子老頭濫發大師帽子,卻往往又大大咧咧地抱怨真正的大師、真正的經典太少。我們只震撼于大師頭上虛妄的光輝,卻往往不愿意、不能夠走近大師、理解經典。我們也多滿足于對大師的祭拜和悼念,以附驥尾為榮。

經典的修習能直接進入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心靈。經歷了教材“隨風倒”的人們終究會意識到,一個民族一定要有一些真正的經典存留下來。魯迅作品是不是這樣的經典?我想,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眾多學人的淘洗、錘煉,這一點當不應存疑?,F在需矯正的,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樣去解讀魯迅作品。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

 

 
     
英語點津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英語點津:XXX(署名)”的原創作品,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英語點津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不得非法盜鏈、轉載和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631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英語點津)”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本網所發布的歌曲、電影片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相關文章 Related Story
 
 
 
 
 
 
 
 
     
 
 
 
48小時內最熱門
“微醉”怎么說  
美商界女性職業前景看好  
Bonny Bonny by Cara Dillon  
Kung Fu Panda《功夫熊貓》精講之一  
避稅Tax shelter  
英語點津最新推薦
悠然自樂 chillaxin  
底特律巨型杯蛋糕創吉尼斯紀錄  
'Tweets' prove troublesome for airlines  
Have a method to your madness  
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一種折磨  
論壇熱貼
曬曬小D機器人暴強的翻譯  
美國校園最in俗語大全  
試譯河東獅吼的經典臺詞  
50個技巧改變你的2009  
盂蘭節怎么翻譯?  
中國日報小D機器人上線啦  
|About Chinadaily.com.cn | About Language Tips | Advertise on Site | Contact Us | Site map | Job Offer |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中國日報網站英語點津內容,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站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歡迎愿意與本網站合作的單位或個人與我們聯系。
電話:8610-84883300, 傳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chinadaily.com.cn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m3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