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北京晚報以《北大“旁聽貓”蹭課5年》為題報道說:“在北京大學校園里,有只貓5年來經常與學生一起聽課,深受師生喜愛。這只肥貓,短毛無尾,近日風靡網絡。身為流浪貓,原本有些身世飄零的凄慘味道,但這只貓卻因酷愛‘旁聽’而被人們冠以‘哲學貓’、‘旁聽貓’、‘學術貓’等高雅頭銜,并引得眾多網友和北大學生的關注。”
其實,這只北大“旁聽貓”得益于北大的旁聽傳統。北大旁聽傳統由來已久,自從蔡元培校長主校北大以來,北大允許旁聽逐漸成為北大約定俗成的傳統。
歷史上出過一大批曾在北大旁聽或臨時工作而成就的名人,如毛澤東、瞿秋白、沈從文、馮雪峰、丁玲、楊沫、成舍我、胡也頻、柔石、金克木等,就連北大學界泰斗季羨林等,也有過北大旁聽的經歷。北大老校友蕭勞就曾在《我在北大的幾點回憶》中談及蔡元培校長幫他親自批準他的老鄉杜姓同學到北大旁聽的往事:“1917年我考入北京大學中國文學門(即文學系),正值蔡元培先生任校長,當時我的名字是蕭稟原?!薄澳悄瓯贝笳惺找慌月犐?,我原來就讀的河南省立二中有位姓杜的同學要求旁聽,我去北大教務代為申請。教務處一位先生卻說:‘座位滿了,不能再收。’我說:‘座位沒滿,請你去教室看看?!虅仗幍南壬蝗?。我氣呼呼地去見蔡校長。校長室在紅樓二樓上,也沒有秘書阻擋,學生可以隨便去找。我一進門,蔡先生看我怒氣沖沖,便和藹地說:‘你先坐下,休息五分鐘,五分鐘后你再講話?!易艘粫?,便和蔡先生說了為杜姓同學申請旁聽的事。我說:‘多收一個學生總比少收一個好。教室有座位,可是教務處的先生卻說座位滿了。請校長去教室看看是否有座位?’蔡先生聽后,馬上親自打電話把教務處那位先生請來。我當著蔡校長的面對教務處的先生說:‘教室確實還有座位,不信你去看?!虅仗幍南壬鷽]有說話。蔡校長當即拿筆寫了一個條子‘準予杜××到中國文學門旁聽’,交給教務處的先生。于是這位杜姓同學終于入學旁聽了?!?/p>
我也先后在北大旁聽過13年,我身邊也有不少朋友在北大游學,北大呆上三年五年的比比皆是,有的甚至長達20余年。年齡最大的一位是年近80高齡的浙江蘭溪李漁研究專家趙文卿先生。
希望有更多的人得益于這一傳統……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