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扶風縣杏林鎮5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相約到一古廟里喝農藥自殺,幸被過路村民發現后及時送往醫院。兩名學生經搶救后脫離危險。其他3人檢查無恙后回家。記者了解到,5個孩子中4個是農村留守兒童。目前,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7月5日《華商報》)
有關留守兒童的悲劇消息每每傳出,無不令人心里抽搐而黯然。去年11月,新華社報道廣西某農村的鞭炮作坊發生爆炸,2死12傷,除一名老人外,其余都是留守兒童,最小的只有7歲。留守兒童遭遇的危機可謂多矣,相約自殺的悲劇尤其令人悸動。有網友將留守兒童相約集體自殺歸結為“家庭教育不當,孩子本身就不正常,太偏激了!”,這真是無視蒼涼現實的無良之談。
留守兒童為何相約集體自殺?也許非三言兩語所能描述,但一定不能回避的就是“留守”、“兒童”這兩大關鍵詞。留守者,即表示他們孤獨地“滯留”于農村,當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嬌邀寵,他們卻只能冷對落日余暉、寂寞門庭;兒童者,即表明他們心智未成熟,最需要親情的庇護、社會的關愛。但是,他們脆弱、無助,孤獨無人理會,且容易受到傷害。因而,不少留守兒童染上了心理疾患,相約集體自殺,其實并不偶然。一份來自廣東三大監獄的調查顯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幼年時留守農村無人看管。換言之,他們年少時曾是留守兒童。
全國有多少留守兒童?2008年年初,全國婦聯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大約有5800萬。5800萬,天文數字般的數字,無疑,每個兒童背后都洶涌著悲情敘述。有人說,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負責任,為何不把孩子帶在身邊?這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留守兒童的存在逼問著三大現實命題:
一是,農民工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困境。有記者問一位在北京擺報攤的經營者為何不帶獨生子在北京讀書?不問則已、一問讓這名老鄉悲從中來,迅速打開了話匣子。他不是不想孩子,但孩子在城市讀書太難———程序繁瑣、手續繁雜,無盡的白眼,冷漠的拒絕,還有令人不堪的隱性收費。一想到擺個報攤一月才有收入兩千多元,于是只好作罷。其實,國家早已確立了解決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但原則歸原則,不少公辦學校一直為農民工子弟設置了種種障礙。
二是,城鄉二元體制未獲根本松動的困境。有一種聲調是,要減少留守兒童,就得讓農民少出去打工。問題是,農民在家種地,能吃飽,但不能吃好,換言之,要想富,要想養家糊口,供孩子讀書,就必須做個小買賣或者進城打工。有學者認為,要減少留守兒童,根本之道在于,要為長期穩定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提供進入城市戶籍的機會。這種建議是必須的,如果農民工在城市里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他們就無法也不敢將孩子帶到城市里,從而安心在城市生活。
三是,現有監管和救濟制度的極度匱乏。父母背井離鄉,把青春奉獻給了城市;孩子留守在農村,他們的人生不能殘缺,相關部門應該加倍關注他們,慰藉他們,善待他們。但是,留守兒童不僅容易滋生心理問題,還經常成為犯罪分子覬覦的對象,比如引誘他們滑入犯罪的深淵,比如拐賣他們以牟取利益。監管不力,就必然釀發悲劇,以留守兒童自殺為例,這些兒童自殺前已有不少跡象,但無人留心。再以廣西鞭炮作坊爆炸案為例,該作坊是非法加工點,非法雇傭童工,但無人舉報、更無部門提前介入。
“好久沒人牽我的手,好久沒人摸我的頭,冰涼的小手發燙的額頭,生病是最想你們的時候……”“我有一個美麗的布娃娃,她和我一樣都是一個人在家,因為我沒有見過她的爸爸媽媽,也沒有見過她給他們打電話,布娃娃、布娃娃,你想不想你的爸爸和媽媽,天黑的時候你會不會孤單害怕……”這些留守兒童的心聲,無不令人動容。都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城市孩子是祖國未來,留守兒童也是祖國未來,別讓這些留守兒童成為被損害與被耽誤的一代。留守兒童集體相約自殺,是悲愴更是逼問,那些逆流而動的體制該淘汰了。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