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相約自殺背后的蒼涼

留守兒童相約自殺背后的蒼涼

陜西扶風縣杏林鎮5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相約到一古廟里喝農藥自殺,幸被過路村民發現后及時送往醫院。兩名學生經搶救后脫離危險。其他3人檢查無恙后回家。記者了解到,5個孩子中4個是農村留守兒童。目前,公安機關已介入調查。(7月5日《華商報》)

有關留守兒童的悲劇消息每每傳出,無不令人心里抽搐而黯然。去年11月,新華社報道廣西某農村的鞭炮作坊發生爆炸,2死12傷,除一名老人外,其余都是留守兒童,最小的只有7歲。留守兒童遭遇的危機可謂多矣,相約自殺的悲劇尤其令人悸動。有網友將留守兒童相約集體自殺歸結為“家庭教育不當,孩子本身就不正常,太偏激了!”,這真是無視蒼涼現實的無良之談。

留守兒童為何相約集體自殺?也許非三言兩語所能描述,但一定不能回避的就是“留守”、“兒童”這兩大關鍵詞。留守者,即表示他們孤獨地“滯留”于農村,當城市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撒嬌邀寵,他們卻只能冷對落日余暉、寂寞門庭;兒童者,即表明他們心智未成熟,最需要親情的庇護、社會的關愛。但是,他們脆弱、無助,孤獨無人理會,且容易受到傷害。因而,不少留守兒童染上了心理疾患,相約集體自殺,其實并不偶然。一份來自廣東三大監獄的調查顯示,八成犯罪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幼年時留守農村無人看管。換言之,他們年少時曾是留守兒童。

全國有多少留守兒童?2008年年初,全國婦聯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農村留守兒童大約有5800萬。5800萬,天文數字般的數字,無疑,每個兒童背后都洶涌著悲情敘述。有人說,留守兒童的父母不負責任,為何不把孩子帶在身邊?這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留守兒童的存在逼問著三大現實命題:

一是,農民工子弟在城市受教育的困境。有記者問一位在北京擺報攤的經營者為何不帶獨生子在北京讀書?不問則已、一問讓這名老鄉悲從中來,迅速打開了話匣子。他不是不想孩子,但孩子在城市讀書太難———程序繁瑣、手續繁雜,無盡的白眼,冷漠的拒絕,還有令人不堪的隱性收費。一想到擺個報攤一月才有收入兩千多元,于是只好作罷。其實,國家早已確立了解決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以流入地為主,以公辦學校為主”的原則,但原則歸原則,不少公辦學校一直為農民工子弟設置了種種障礙。

二是,城鄉二元體制未獲根本松動的困境。有一種聲調是,要減少留守兒童,就得讓農民少出去打工。問題是,農民在家種地,能吃飽,但不能吃好,換言之,要想富,要想養家糊口,供孩子讀書,就必須做個小買賣或者進城打工。有學者認為,要減少留守兒童,根本之道在于,要為長期穩定在城市就業的農民工,提供進入城市戶籍的機會。這種建議是必須的,如果農民工在城市里沒有穩定的工作,沒有平等的市民待遇,他們就無法也不敢將孩子帶到城市里,從而安心在城市生活。

三是,現有監管和救濟制度的極度匱乏。父母背井離鄉,把青春奉獻給了城市;孩子留守在農村,他們的人生不能殘缺,相關部門應該加倍關注他們,慰藉他們,善待他們。但是,留守兒童不僅容易滋生心理問題,還經常成為犯罪分子覬覦的對象,比如引誘他們滑入犯罪的深淵,比如拐賣他們以牟取利益。監管不力,就必然釀發悲劇,以留守兒童自殺為例,這些兒童自殺前已有不少跡象,但無人留心。再以廣西鞭炮作坊爆炸案為例,該作坊是非法加工點,非法雇傭童工,但無人舉報、更無部門提前介入。

“好久沒人牽我的手,好久沒人摸我的頭,冰涼的小手發燙的額頭,生病是最想你們的時候……”“我有一個美麗的布娃娃,她和我一樣都是一個人在家,因為我沒有見過她的爸爸媽媽,也沒有見過她給他們打電話,布娃娃、布娃娃,你想不想你的爸爸和媽媽,天黑的時候你會不會孤單害怕……”這些留守兒童的心聲,無不令人動容。都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城市孩子是祖國未來,留守兒童也是祖國未來,別讓這些留守兒童成為被損害與被耽誤的一代。留守兒童集體相約自殺,是悲愴更是逼問,那些逆流而動的體制該淘汰了。

(來源:新華網教育頻道)

 

 
     
英語點津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英語點津:XXX(署名)”的原創作品,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英語點津內容授權協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不得非法盜鏈、轉載和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631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英語點津)”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本網所發布的歌曲、電影片段,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與研究,如果侵權,請提供版權證明,以便盡快刪除。
 
相關文章 Related Story
 
 
 
 
 
 
 
     
 
 
 
48小時內最熱門
萬圣節調查:你相信鬼嗎?  
動員投票  
蕾拉:Layla  
選舉地圖  
倒影:Reflection  
英語點津最新推薦
帶來寧靜的“疊手機游戲”  
斯諾登當選格拉斯哥大學“學生校長”  
Cross-Straits post office opens in Qianmen  
剛剛邁入成人門檻的thresholder  
加大“掃黃”力度 積極培育“價值觀”  
論壇熱貼
“燒包”的各種說法  
“白色污染”卷土重來  
非屏幕時間 non-screen time  
駕照“新規”  
“司法改革”白皮書  
什么是“寶貝時差”?  
|About Chinadaily.com.cn | About Language Tips | Advertise on Site | Contact Us | Site map | Job Offer |
Copyright by chinadaily.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None of this material may be used for any commercial or public use.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in part without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登的中國日報網站英語點津內容,版權屬中國日報網站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歡迎愿意與本網站合作的單位或個人與我們聯系。
電話:8610-84883300, 傳真:8610-84883500  Email: language@chinadaily.com.cn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m3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