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早晨醒來的時候,我注意到氣氛有些異樣。餐桌旁的電視機正在播送家鄉中國的圖片,BBC新聞頻道正在對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做追蹤報道,投遞到我家門口的《金融時報》也刊載了相同的新聞頭條。
我打開筆記本,發現大部分英國新聞機構,從全國性報刊《每日電訊報》、《泰晤士報》和《衛報》到地方刊物《康沃爾報》和《西北部報》,都在各家網站上做了卡梅倫訪華的報道。
對于我來說,在英國媒體的聚光燈下見證中國是一種奢侈,因為我的工作是《中國日報》駐倫敦記者,通常需要每日觀察尋找與中國相關的信息。
但是我感到,隨著卡梅倫自2010年就任首相之后的第二次訪華,英媒無疑在將來會對中國給予更多關注。
這不僅僅是因為英國政客熱衷于強調中國的重要性。這也是因為中國通過貿易和投資正成為英國的伙伴,中英在此過程中建立了雙贏關系。
實際上,卡梅倫希望幫助中國更好地接入歐盟市場,這成為今天新聞議題的焦點。
卡梅倫承諾通過他的“政治影響力”推進全面的中國-歐盟自由貿易協定。他相信這一協定將通過取消20個行業(比如汽車、醫藥和電器)的關稅來達成。
除了大幅圖片,許多英國媒體也強調了卡梅倫率領的代表團多數由德文郡韋斯塔韋香腸、莫爾頓自行車以及劍橋包等小企業組成這一振奮人心的事實。
考慮到卡梅倫率領的約120位商界領袖的代表團是英國派出的最大的代表團,這樣的安排也不足為怪。英媒還強調了卡梅倫對此次出行賦予的重要性,他熱切地希望此次訪華能為英國經濟所有行業大小企業帶來機遇。
卡梅倫訪華已成為英國大眾的熱門話題,在野黨工黨也渴望通過媒體傳達自己的政見。
許多有關卡梅倫訪華的報道也引用了工黨領袖埃德·米利班德的話,其中提到,英國在與中國的經濟關系中應該加強并充分利用其“高技能、高科技、高收入經濟”的比較優勢。
我注意到,媒體還想挖掘關于此次卡梅倫訪華的更生動的話題。
例如,《泰晤士報》在二版刊載了有關卡梅倫開微博并吸引了12萬粉絲的報道。他的第一篇微博收到1萬條評論,被轉發3萬多次。
看到英國媒體高度關注中國,我感到很欣慰,因為英國公眾對中國的更好的了解是中英保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因素。
卡梅倫在他與中國領導人的談話當中強調“開放”和“對話”。我感到這兩點用在英媒對卡梅倫中國之行的報道以及這些報道將如何影響讀者上面很適合。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劉艷秋 翻譯:王怡婷 編輯:許雅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