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Language Tips> BBC> Study In UK> 天舒訪談
BBC UKChina

天舒訪談:劍橋的華人院士

天舒訪談:劍橋的華人院士

梁維耀和Nevill Mott爵士,后者為諾貝爾物理學得主。兩位教授同是凱斯學院院士。此照片攝于1994年。

約到梁維耀教授做采訪很偶然。

今年是劍橋大學建校八百周年,我在著手準備做“劍橋系列”介紹時,希望能在劍橋大學找到與中國有淵源的學院或個人。

Gonville & Caius College(岡維爾與凱斯學院)成為我的首選。

現任學院院長Christopher Hum爵士是英國前任駐華大使。該學院一位前任院長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感情——已故英國科學家Joseph Needham,他的中文名字是李約瑟。

副院長/主席

梁維耀教授是Gonville & Caius College的主席,相當于學院的二把手。他被院長Christopher爵士推薦給我,讓我在采訪過劍橋大學校長Alison Richard女士之后,意外驚喜地用中文采訪到一位華人副院長(或稱主席)。

“我在收到你的郵件之后就一直在考慮,我的職務——President用中文怎么翻譯,”梁教授緩緩地說,“我想還是應該叫主席為好。劍橋的院長(Master)可以是從校外聘請來做領導的,但是主席通常是由院士選舉產生。從工作性質來說,院長對外的任務比較多,而主席主要管理學院內部事務。院士在選主席的時候要參考的首先是,他在學院的資歷要比較久。我已經在劍橋學習工作四十多年了,認識的人比較多,對學校的一些不成文的規定比較了解。”

梁教授的父親在二戰時為躲避戰亂遠渡重洋,從中國遷移到印度尼西亞。在雅加達長大的梁維耀17歲時只身來到英國,那時候他只會說幾個英語單詞。

年輕的梁維耀先在樸次茅斯科技學院進修英語,準備A Level考試。之后他考入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畢業后他又考上了劍橋大學,成為一名研究生。

幾十年過去,他在劍橋大學實現了自己少年時的夢想,投身科學領域,潛心學術研究。

曾經的留學生

“其實我第一次到劍橋來的時候還是個中學生。那時候我是窮學生,現在我是窮教員(笑)。窮學生夏天放假的時候要去采蘋果。劍橋附近是農業區,有很多蘋果園,我在那里采蘋果的時候就愛上了這個地方,沒想到五年之后我真的會過來做研究?!?/p>

梁維耀先生在1963年考進劍橋,1968年成為Gonville & Caius College的院士。當時他的院長正是和中國結下緣分的李約瑟。

“李約瑟的一位女學生魯桂珍對他的影響很大,是她讓李約瑟對中國產生巨大興趣。那時李約瑟是著名的胚胎學專家,也是由于他對中國的興趣,1943年,他接受英國外交部和皇家學會任命,到重慶幫助搞西南聯大?!?/p>

李約瑟編寫的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中國的科學與文明》(又譯為《中國科學技術史》)對現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采訪梁維耀教授的當天,他特別把學院里李約瑟曾經用過的辦公室指給我看,“他去世的時候,《紐約時報》把他評價為‘二十世紀的達爾文’,我認為這個比喻是恰當的?!?/p>

梁維耀教授是Gonville & Caius College的第二位華人院士,他對所在的學院和劍橋大學充滿感情。在說到劍橋的特點時,梁教授的總結是,它是一所完全不內向的大學,吸收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

“有很多大學格外看重自己培養出來的畢業生,但劍橋不是這樣的,我認為這是劍橋一個很大的優勢,也因為這一點而樹立了濃重的學術風氣。我們這里很多著名的人物都是從外面請來的。劍橋看重的是整個世界?!?/p>

 

久久乐国产精品亚洲综合m3u8